在林风忙于奶爸生活和参与全球AI伦理规则制定的同时,作为未来智能技术核心的“风AI”,其自身的进化也从未停止。
最新一代的“风AI”,版本代号“羲和”,在吸收了“暗影”之战中海量的对抗数据,并结合了最新的量子计算成果后,悄然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迭代升级。
这次升级,并非体现在算力的指数级暴增或是逻辑推理能力的飞跃,而是指向了一个更微妙、也更引人深思的领域——情感理解与人机交互。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林风自己。
“天机(‘风AI’面向林风的个人交互界面),分析一下小念最近的睡眠模式,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优化的。”林风一边逗着儿子,一边随口吩咐。
“好的,先生。”天机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林风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很快,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和优化建议呈现在光屏上。但报告的末尾,却多了一行小字:
“先生,根据小念少爷的体征数据和微表情分析,他似乎更喜欢听您用略带古韵的语调唱《静夜思》,那能让他更快进入深度睡眠。另外,他似乎不太喜欢房间里那盆蓝色的风信子,每次靠近都会有轻微的烦躁情绪。”
林风愣住了。
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数据分析范畴了吧?“喜欢”、“烦躁”,这些带有明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汇,竟然出现在了AI的分析报告里?而且,还该死的准确!他确实发现儿子最近不爱靠近窗台那边。
“天机,你是如何判断小念‘喜欢’和‘烦躁’的?”林风忍不住问道。
“通过对小念少爷心率、皮电反应、瞳孔缩放、面部肌肉微动、以及发声频率等多维度生物数据进行综合建模,与人类情感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推断出的概率性结论,置信度百分之九十三点七。”天机的回答依旧是标准的AI式逻辑。
但林风却莫名感到了一丝寒意。
AI,真的能“理解”情感了吗?还是说,它只是模拟得越来越像了?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
全球范围内,“聆心”心理疗愈系统的用户反馈显示,新一代AI似乎更能“共情”他们的痛苦,提供的安慰和引导也更加“温暖”;未来大学的学生发现,与他们协作的AI助手,有时会根据他们的情绪状态,调整交互的语气和方式,甚至偶尔会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就连“趣拍”短视频的推荐算法,似乎也变得更懂人心,总能精准地推送那些能触动用户内心深处情感的内容……
“风AI”变得越来越“人情味”了。
这个发现,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