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满了大殿,金碧辉煌的宫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紧张。从大殿入口处,缓缓走来一道修长的身影。
燕如烟一袭雪白长袍,腰间系着深蓝色腰带,上绣金线祥云图案,步履沉稳,面容平静,唯有那双明亮如星辰的眸子透着微微的波澜。
朝中大臣看向这位年轻女子的目光各异——有的充满怀疑,有的暗含敌意,少数则流露出支持与赞赏。谁能想到,一个来自异世的女子,竟能在权谋如刀的皇宫里,稳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臣,参见陛下。\"燕如烟低头行礼,声音清晰却不失柔和。
高坐龙椅的少年皇帝微微颔首,眼神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赞许与期待。他挥手示意一旁的太监宣读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如烟医术精湛,智慧过人,曾多次解救朝廷于危难之际,忠心可鉴。今特封燕如烟为摄政王,与朕共掌朝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钦此!\"
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在大殿内此起彼伏。摄政王?女子做摄政王?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燕如烟的目光略过大殿,捕捉到一道充满敌意的眼神——李瑶站在权贵之列,神情冷漠,眼中闪烁着阴郁的冷光。通过读心术,燕如烟瞬间捕捉到了她的想法:
\"摄政王?可笑!一个女子也敢染指国事?我定要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燕如烟不动声色,将目光收回。多年宫斗厮杀,她早已习惯了这种眼神,也清楚自己这一步将会激起多大的波澜。
\"臣燕如烟,谢陛下隆恩,必当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解难。\"她缓缓叩首,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
\"呵!\"一声冷笑打破大殿的肃穆。太师赵廷玉站了出来,白须微颤,眼神凛冽。\"陛下,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何曾有女子掌朝之理?此举乃是开国之大忌,恐怕不妥啊!\"
话音刚落,又有数名老臣站出,纷纷表示反对。一时间,大殿内议论纷纷,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燕如烟身上,等待着她如何应对。
燕如烟缓缓站起,目光扫过众臣,嘴角微微上扬。此刻她启动了\"心灵共鸣\",能够清晰感知到每位大臣心中的真实想法——有人忧国忧民,有人顾虑旧制,更多的则是担心自己的权益受损。
\"太师所言极是。\"燕如烟声音清脆,不卑不亢,\"自古确实少有女子执政之例。然古有女帝武则天,治国有方;近有慈禧太后,摄政多年。更何况,臣从未想过以一己之力独揽大权。\"
她顿了顿,环顾四周,眼神坚定:\"臣所求,不过是协助陛下,为百姓谋福祉。各位大人若有良策,臣必洗耳恭听;若有不当,臣亦愿意接受指正。朝堂之上,不分男女,只论是非对错,只求国泰民安,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一番话说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许多原本反对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赵廷玉眉头紧锁:\"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朝政繁杂,非一朝一夕可通晓。燕大人医术精湛,不如专心御医之职,何必涉足这朝堂风浪?\"
\"太师此言差矣。\"燕如烟微微一笑,\"医者,治病救人;为官,安邦定国。二者本质无异,皆为解民之苦。臣近年来不仅习医,亦钻研治国之道,虚心请教各位大人。若论策略,臣不敢说超越诸位,但也不会逊色太多。\"
她顿了顿,忽然话锋一转:\"况且,太师可还记得去岁灾荒,是谁提出了粮食调配之策,使得饿死之人减少大半?又是谁在疫病肆虐时,提出了隔离与治疗并行之法,挽救了多少生命?\"
赵廷玉面色一滞,无言以对。那些政策的确是燕如烟提出,且成效显着。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女子主政,恐会引起天下非议。民间百姓难以接受,恐怕会起祸端!\"
燕如烟早已通过读心术感知到这名御史的想法——他不过是李瑶派系的一员,故意刁难。她微微一笑:\"御史大人多虑了。民心所向,不在乎执政者是男是女,只在乎能否解民之困。若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又何必在意朝中是谁在做决策?\"
她转向皇帝,眼神恳切:\"陛下英明神武,臣不过是陛下的一臂之力。若能助陛下开创盛世,臣死而无憾。\"
少年皇帝凝视着燕如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位年轻女子的才能,也知道她一心为国的忠诚。但他同样清楚,一旦让她成为摄政王,必将在朝堂上引起巨大的风浪。
然而,国事艰难,他一人难以应对。此刻,他需要一位值得信任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