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人皇与文宗
开口斥责的齐王冷冷上前,“本王问你,人家老先生在这儿祭拜,有何不可你凭什么去阻止”
那老儒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嗫嚅道:“回回王爷的话,在下只是见那老者坐在蒲团之上,还带着女子上坟,实为对晏夫子的大不敬,在下,在下,也是出于对晏夫子的尊重。”
齐王冷冷道:“你怎么就知道人家是不敬,不尊重了”
老儒听出了不对,连忙低头不语,但他身后的一个年轻人却在瞥见了队伍之中的明黄之后,默默眼珠子一转,挺直身子壮起胆,争辩道:“不论是谁,晏夫子德泽广布,如今尸骨未寒,便是权贵也不能轻慢!”
他的算盘打得极好,这一句,便是无法当场得到那些大人物的青睐,未来传出,至少也能替自己赢得一个不畏强权,风骨傲然的名声。
不知道赢多少,但绝对不会输!
就在他心头暗自为自己的机智而得意时,在他的头顶,一个苍老平静却又威严的声音响起,
“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定罪,还自以为风骨凛然,幸得你这等人未入朝堂,否则不知道要祸害多少百姓!”
听了这话,队伍中的不少人都面露嘲讽地看着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年轻人。
这句话从这位口中说出,这年轻人一辈子的仕途,大概率不用想了。
年轻人颓然跌坐在地,目光看着天德帝走远的背影,心头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两人到底是谁
这不仅是他的疑惑,更是包括那位先前为孟夫子引路的男人在内,在场所有不知情人的疑惑。
那位中年男人只是接到上面命令说带路,还以为这两人只是某位大人物的亲眷,但眼下,这都能把陛下引来了,这还能是小人物吗
身为百骑司的探子,他比常人自然多知道些情报,看向墓前,忽地在心头升起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念头,骇然瞪大了眼睛。
不会吧
而在他震惊的眼神中,坟前的老者在那年轻女子的搀扶下,转身站起。
而天德帝则亲自上前,主动先行见礼,“孟夫子自江南千里而来,朕当亲迎,失礼了。”
一句话,让所有不知情的人如五雷轰顶。
孟夫子
那位如今天下仅剩的文坛宗师!
那年轻人彻底跌坐在地,完了完了,全完了,士林声望也别想有了.
孟夫子带着孟青筠朝着天德帝一板一眼地行了一礼,“老臣孟谦,携孙女孟青筠,拜见陛下。”
孟夫子也是有功名在身的,否则又怎么能得到天下读书人的认可。
中进士,辞官归隐,开堂讲学,这也算是文坛扬名的标准操作,他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实力确实有些过于强悍,这才能坐稳一代文宗的位置。
“孟夫子快快请起。你能来到中京城,是朕和朕的子民们的荣幸。”
虽然在来路上,楚王和齐王都对孟夫子的地位和他来到中京城之后会受到的礼遇有过想象,但当真切地瞧见父皇对孟夫子这般礼遇,这般抬高,还是让二人都有几分咋舌。
同时,心头在疯狂转动着念头,想着能如何利用这位本就誉满天下,如今更是独步文坛的老夫子,为自己的大业,奠定坚实的筹码。
孟夫子听了皇帝的话,开口道:“陛下折煞老臣了。老臣风烛残年,本想着寄情山海,了此残生,但晏兄离世,老臣既然还活着,便自当前来。”
他叹了口气,扭头看向墓碑,“晏兄在此讲学十余年,有教无类,德泽广布,当为我天下文人之楷模,于私于公,都应该来祭拜一番。至于区区旅途,老臣如今不过一老朽,何敢兴师动众。”
天德帝摇头,“孟夫子此言差矣,如今天下文脉正统在我大梁,大梁文脉以你为尊,你是我大梁万千读书人仰望的高峰。此番不远千里,为晏夫子吊唁,此乃千载佳话,朕岂有不尊重敬佩之理。”
一旁的童瑞主动开口道:“陛下一得知您来了中京的消息,朝会都顾不上了,匆匆赶来,来时还在自责怎么能让您如此艰辛地翻山越岭而来,回程之时,您可一定得让陛下好生送送您。”
听着童瑞这句给天德帝“邀功”的话,一旁的楚王忽然心头一动。
他上前一步,“父皇,孟夫子年事已高,此番千里而来,返程也是劳顿,儿臣有个提议,不如请他坐镇周山,为晏夫子的学堂看护一阵,也可稍缓劳累,如此当为千古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