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是真的顶啊!好背,真好背。
仅仅只是看一遍,就已经会背了,而且我感觉眼前有景色啊!”
“先前我觉得《滕王阁序》很美,语句很美,辞藻华丽,就是很难背,还有一些地方不懂。
可当我看了这《黄鹤楼》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诗词还能这样容易被且能出画面。”
“诗词不过就是大唐的朋友圈,只是古代没有拍照的技术,所以他们朋友圈都是纯文字,能让你从文字中看出顶级景色,那就说明这条朋友圈发的好。
若是文字看出普通景色,那这朋友圈,就差了点意思。
那些写的好的诗人,就相当于咱们现代的顶级摄影师,而一般的诗人,就是一般的摄影师。
再往下,那就是乾隆这种不知道他诗里写的什么玩意的诗人了,这种就属于咱们普通人。
美景在眼前,我们会说我擦!但拍出来发给别人,别人只会说句什么玩意!”
“好好好,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敢问,那些把照片拍成地狱风的,又该是什么样的诗人呢?”
“这还要问?边塞诗啊!
比如说斩楼兰,一首诗后面你能感觉到尸山血海。
这景色你就说地狱不地狱吧。”
“边塞诗人:6啊!老子只是拍个战场,但不代表我拍的差啊!”
“这李维写的也感觉还行吧,不过有点过于奉承了些。”
“哪里还行了?二十八个字,后面十四个字是借鉴的,前面十四个字,那只能说一般,律韵都没有,读起来感觉蹩口。”
..............
“嗯,子衡好诗才,当比之伯玉还是略有逊色。
我这也有一首,诗板,笔墨。”
不过这些学子也是人精,很快就想明白了,这是在有意捧崔颢啊!
鲜花的美,是需要绿叶衬托的,没有他们这些中等诗篇,又怎能衬托出崔颢这千古之作呢?
没有他们瓦石之作,又怎能衬托出崔颢的珠玉之作呢?
于是很快就又有人提笔写作了起来。
一时间,诗会之上,吟唱之声不绝。
但每做出一首,作诗之人就会叹息一句,并对崔颢所作的《黄鹤楼》称赞一句。
崔颢对此,也是报之以酒。
夜色渐浓,江心升起渔火,诗会也落下了帷幕。
崔颢坐楼西回廊上,脱离的喧哗。
一边听着晚钟在江面荡开的余韵,一边看着夜间景色饮酒。
不多时,他便因酒醉沉沉睡去。
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崔颢仿佛听到了玉笛声,玉笛之音,清冷如鹤唳九霄。
慕然惊醒,崔颢望着那粼粼的江面,忽然想起《列仙传》里记载的弄玉萧史。
或许这黄鹤楼上,仙人当真来过,只是乘着诗句化成的黄鹤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