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脆响,青石上竟被砸出一个浅坑,而镐刃却丝毫无损!
“好!好啊!”相里子抚摸着冰冷的镐刃,眼中满是喜悦,“此镐之坚韧,远胜往昔!先生一言,胜过我等数日苦思啊!”
苏齐微微一笑:“巨子过誉了,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真正将其实现的,还是巨子和诸位墨家弟子的巧思与辛劳。”
他看着那柄崭新的矿镐,心中也颇为欣慰。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却意味着墨家在技术上的突破,也预示着巴郡盐铁产业未来巨大的潜力。
“有了此法,铁矿的冶炼也可加以改进。”相里子兴奋地说道,“若能垒砌更高的炉子,并使用此热风鼓吹,或可炼出更纯净、更坚固的铁器!至于铜矿……铜的熔点较低,改进炉具,也能提升冶炼效率。”
“甚至那盐井煮卤,”他接着道,“若能铸造更大的铁锅,改进灶台结构,利用余热,也能大大节省柴火,提高熬盐的速度!”
相里子越说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墨家弟子们在巴郡各处矿山盐井大展身手,将这些原本落后粗陋的工坊,变成高效运转的奇迹。
扶苏看着他充满憧憬的模样,心中也升起一股豪情。秦朝虽然强大,但在许多基础技术上,依旧沿袭旧制,效率低下。若能将墨家这些技艺与帝国的力量结合,大秦的国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巨子,”扶苏沉声道,“巴郡的盐铁产业,事关重大。既是为朝廷增收,也是为了安顿那些受难的黔首。此事,便全权交托于你。所需人手、钱粮、物资,尽管开口,张府长会全力配合。”
“多谢公子信任!”相里子躬身行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从这天起,郡守府后院的工棚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声、石料敲击声便不绝于耳。相里子带着墨家弟子和征集的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改进了风箱,设计了新的炉膛结构,尝试用陶管或石管作为热风管道;他们改良了采矿的锤、钎、镐,使其更适合巴郡坚硬的岩层;他们甚至开始尝试铸造更大的铁锅,并设计更合理的灶台,以提高熬盐效率。
张苍看着每日里流水般送往工棚的物资,以及越来越长的工匠名册,心里虽然肉疼,但一想到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又觉得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他甚至亲自去工棚,与相里子探讨如何计算成本,如何评估产量,如何制定更合理的生产流程。
范目则忙着组织人手,将那些被解救出来的盐奴矿奴进行分类。身体尚可的,先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比如搬运物资、清理营地等,每日给予足量的食物,并根据表现给予少量钱财作为奖励,让他们看到希望。伤病严重的,则集中起来,由医者精心照料。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而有序的状态中一天天过去。扶苏的伤势也在稳步恢复,他每日里除了处理军政事务,便是去营地看看那些没恢复好的,或去工坊看看墨家弟子的进展。他亲眼看着那些原本眼神空洞麻木的盐奴矿奴,在得到温饱、医治和尊重后,脸上渐渐有了血色,眼中也恢复了神采。
这让他深切体会到,仁德并非只是空洞的说教,它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需要切实可行的行动去落实。而科技,正是实现仁德,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江州城外的临时营地,经过这些时日的整治,已不复初见时的死寂与绝望。
扶苏几乎每日都会过来一趟,有时是清晨,有时是傍晚,或是与范目、周琰商议安置事宜,或是亲自查看那些伤患的恢复情况,偶尔也会带着些从江州城里买来的小食,分给那些孩子们。那些曾经麻木空洞的眼神,渐渐有了光彩。孩子们不再像受惊的小兽般躲闪,偶尔还会远远地对众人露出一个怯生生的笑容。
希望,如同雨后春笋,在这些饱经苦难的人们心中悄然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