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楠一路狂奔,紧紧地追赶着那只灵活的猫儿。不知不觉间,他竟然闯进了江天禅寺的藏经阁。这座古老的藏经阁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泛黄的经卷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
李一楠的目光被一本破旧的《四十二章经》抄本吸引住了,他好奇地翻开书页,突然,一张泛黄的批注笺从书中滑落出来。李一楠拾起批注笺,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可以辨认出是张太炎的笔迹。
离开江天禅寺后,众人来到了西津渡。夜晚的西津渡格外宁静,只有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声音。他们在江边的小船上品尝着晶莹剔透的淆肉,看着千年古街的灯笼一盏接一盏地亮起,仿佛银河落九天。
暮秋时节,众人转战歙县徽州。这里的棠樾牌坊群气势恢宏,绵延七里的牌坊阴影投射在金黄的稻田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刘初夏在许村的砚坊里,专注地磨着歙砚。随着墨条在砚台上的摩擦,松烟墨香渐渐弥漫开来,甚至染黑了她虎口的纹路。
突然,天空下起了太阳雨。武文彬撑起一把雨伞,静静地立在渔梁坝上,欣赏着练江水在明代滚水坝上溅起的水花,如同万斛明珠散落一地。
霜降那天,众人攀登齐云山。月华街上的道观里,道士们正在晾晒秋天的收获,一片繁忙的景象。丹霞崖壁上的“天开神秀”题刻还沾着鲜艳的朱砂,仿佛刚刚被题写上去一般。陈爽学起了坤道打太极,当他不经意间望向云海下的横江时,惊讶地发现江水竟然如同流动的徽墨一般,美不胜收。
返程途中,众人在屯溪老街停下脚步。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李一楠被一支精美的汪伯立笔吸引住了。笔杆上刻着“雨打芭蕉”的暗纹,仿佛是这千里江山图的落款,让人爱不释手。
最后,在钱塘江的夜潮声中,众人转道海宁盐官,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旅程。
陈爽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站在占鳌塔的汉白玉围栏前,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远方。突然间,她像发现了什么惊人的景象一样,失声惊呼:“潮头来了!”
众人闻声,纷纷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天际。只见一条银线如裂空之箭般疾驰而来,伴随着万马嘶鸣般的巨大轰鸣声,震得镇海铁牛都微微颤动起来。这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站在一旁的武文彬眼疾手快,一把揽住险些被江风吹走的李一楠,两人的目光交汇,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心中的惊叹。就在这时,武文彬瞥见乾隆御碑亭的飞檐上,浪沫在撞击后凝结成的盐霜正簌簌地坠落,仿佛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岁月的沉淀。
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前往硖石灯彩工坊参观。刘初夏对拗彩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执意要学习这门技艺。老匠人欣然答应,将十年陈的宣纸浸入海宁三白酒中,让宣纸变得柔软而有韧性。杨晶晶好奇地凑上前去,鼻尖不小心沾上了一些金粉,她看着灯影里浮动的《红楼梦》人物,那些原本平面的形象在灯光的映照下渐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要从纸面上跃然而出。
傍晚时分,他们登上了小普陀。千盏琉璃灯在潮音寺中依次亮起,远远望去,宛如银河倾落于杭州湾,美不胜收。众人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然而,他们的旅程并未就此结束。紧接着,他们西进天目山,探寻这座神秘的大山。禅源寺里的千年银杏正褪去一身金黄的甲胄,落叶如金雨般洒落。众人跟随采药人深入大树王国,陈爽轻抚过柳杉王那四十围的巨大树身,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就在她的指尖滑过树身的瞬间,年轮里竟突然浮现出民国时期避暑客留下的刻痕,仿佛是一段被时光遗忘的故事,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杨晶晶在冰川石寨中沉沉睡去。然而,突然间,一道微弱的绿光透过窗户,映照在她的脸上,将她从睡梦中惊醒。她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窗外竟是数以万计的萤火虫在峡谷中飞舞,它们宛如点点繁星,构成了一场盛大的光的盛宴。
次日,惊蛰节气,杨晶晶一行人抵达了湖州南浔。此时的南浔,正值辑里湖丝开市的日子,街头巷尾弥漫着丝绸的光泽和香气。刘初夏走进丝业会馆,被一件精美的缂丝旗袍所吸引。她轻轻抚摸着旗袍上的十二道衣褶暗纹,指尖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络,竟然感受到了宋徽宗《千字文》的经纬。
与此同时,李一楠在广惠宫的古戏台附近徘徊,却不小心迷了路。在后台的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戏箱。当他打开戏箱时,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褪色的水袖上,似乎还残留着梅兰芳当年的胭脂。
接下来,他们转场来到了宜兴蜀山。一到这里,空气中便弥漫着雨前龙井的清香和紫砂土的腥味。武文彬站在古龙窑前,专注地拉坯,随着泥胎的旋转,突然之间,顾景舟的印章拓片竟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了泥胎之上。
而陈爽则冒雨寻找着黄龙山的本山绿泥。当他终于找到时,那泥土的颜色宛如春天的嫩叶,充满了生机。令人惊奇的是,当这本山绿泥被烧成壶时,壶身上竟然透出了东坡提梁壶的曼生铭文,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奇妙对话。
夜幕再次降临,他们夜宿阳羡茶庄。茶娘为他们演示了古老的\"三沸法\"煮茶技艺。当蟹眼水泡破裂的瞬间,满室都弥漫着《茶经》残卷的松烟香,让人陶醉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