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在自己家中得知沈溪回京的消息。
宫中劳累一天,刘瑾回到家后匆匆吃过晚饭,稍微洗漱一下便上床休息,还没等他落枕,房门便被人重重敲响,然后在他的厉声喝斥下,仆人在门口说了一大通,惊得他几乎从床上滚下来,有一种天就要塌下来的感觉。
随即刘瑾匆匆穿戴好出了卧房,派人去叫孙聪和张文冕来见,而他稍微整理了一下衣着,等和两个智囊稍微商议便去豹房会会沈溪。
孙聪和张文冕闻讯赶来。
张文冕直接出言劝说:“……沈尚书突然杀回京城,显然早有准备,如此看来沈府那把火跟他逃不开关系,若他趁机对刘公公您发难,公公当明白,目前不可与此人硬拼,只需否认纵火案跟公公有关便可。”
孙聪皱眉:“听炎光话中之意,沈尚书故意在家中放火?”
张文冕打量孙聪一眼,道:“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公公应及早防备。”
刘瑾一抬手:“行了,行了,争来争去有何意义?你们且说说,为何沈溪回京,你们居然一无所知,难道他是飞回来的?”
“居庸关那边,为何不提前派人通知?”
刘瑾话音刚落,外面恰好有人进来通禀:“公公,之前您派去居庸关的两位使者正在府门外求见,另外隆庆卫指挥使派人传信,您……”
“不见!都这个时候了,还有意席,刘瑾到来后,沈溪话少多了,基本上是朱厚照问出问题后他才回答,相比而言反倒是刘瑾炫耀自己功劳的话更多些。
酒过三巡,朱厚照望着沈溪,关切地问道:“沈先生这一路没遇到什么麻烦吧?听说你在居庸关停留了些日子,不知是因为西北军情有变,还是别的什么事情?”
沈溪看了刘瑾一眼。
不用说,这些都是刘瑾平时在朱厚照面前非议他时所言,不遗余力想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沈溪淡然道:“微臣留在居庸关,西北军情有变只是一个方面,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劳陛下挂心了。”
刘瑾早就想好诸多说辞反驳沈溪,以为他会找借口,却未料沈溪把话说得如此直白。尽管稍有不解,但刘瑾立即抓住机会出言攻讦:“沈大人,您得到陛下传旨,回朝担任兵部尚书,这可是最着紧的差事,您居然不慌不忙,恐怕有所不妥吧?您怎么也要自罚三杯,向陛下认错。”
刘瑾话说得很是巧妙,没有刻意声讨,只是让沈溪自罚三杯,显得不轻不重,但若沈溪认罚,那就意味着他承认犯错,变相也就是沈溪承认违抗圣旨,可谓罪大恶极。
朱厚照没有理会刘瑾的挑拨,看着沈溪问道:“沈先生,到底什么事,需要在居庸关多停留呢?朕不太明白!”
沈溪淡然道:“回陛下,一些事,臣不适合对陛下说及,陛下只需相信臣并无对朝廷不忠之心便可。至于刘公公所说不妥,在臣看来并非如此。身为兵部尚书,更应该待在最危险的前线,回朝其实对边关局势无太大帮助……”
刘瑾一愣,他想不到沈溪会如此跟朱厚照推搪。
刘瑾正想如何反驳沈溪的话,朱厚照却显得很理解:“也是,当初刘尚书担任兵部尚书时,便在西北兼任三边总制,跟鞑子交战,最后取得胜利……其实兵部尚书更应该常驻宣府,朕也有将行在设在宣府的打算,沈先生如何看待?”
沈溪点头:“天子御国门,这想法不错,宣府设行在,如此会加强边关防护力度,将士也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目的所在。故此,行在设宣府之事,臣认为可以在朝中一议!”